“我知道”、“不是”等这类话语是有的人口头禅,例如和某一个人说一件事情时,还没说完,他开始打断话,回应的是“不是这样的……”,但我们是否思考过:是什么时候我们开始没有耐心去听别人讲完一件事,而是急于纠正过来,然后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去说服他,希望他和自己统一战线?
这种现象,在不少人眼里,他们认为主要是因为倾听的一方没有耐性,所以急于打断。而在阅览完《知识的错觉》后,作者点醒了我,或许多少和耐性有关系,但是很多小孩子不也是没有耐性吗?但他们却乐于求知,到了一定的年纪,他们便开始学会了先思考后说话。而越长越大,因为阅历的成长,不少人认为自己“成熟”了,有自己的思想和主见,于是他们更难接受“强加”的思想。但在《知识的错觉》,作者史蒂文·斯洛曼、菲利普 ·费恩巴赫直言不讳,他们认为“即便我们是高级动物,但其实并没有自己以为的那么聪明,且也不善于思考。之所以人类会崛起,是因为集体思考,哪怕是专家,他们依赖的也无非是群体的智慧,也就是说知识存在于集体中,而并非个人。”
在工作中,有时候会因为某一项指令导至不满,甚至听到“这有什么用”、“多此一举”等话语,我们用作者的视觉来看,吐槽的多是个人,而下达指令的中高层,他们在下达指令之前是多人共同探讨而决定的,个人想法不等同于集体知识,在大方向上,我们更应该以集体知识为准则,认真贯彻每一项指令。
因此,《知识的错觉》在我看来,更是一本送给成年人的礼物,书中教会我们如何审视自己,首先作者开篇便让人思考:我们知道什么,再到为什么思考、如何思考,并剖析了们的认知为何会出错,全书共十二章节,两位作者循序渐进的教会我们如何变得聪明,做更聪明的决策,而不是自以为是认为自己很聪明。
读完书,我不禁思考,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应该如何学会思考,做更聪明的人,如何去学会倾听,不要因自己阅历的增长,变得过于自信。永远要记得,总有人比自己聪明,我们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
媒体矩阵
关注河北高速媒体矩阵,了解实时动态
微博
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