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我们的一些行为是无法解释的。因为大多数的情况下,我们都是凭着感觉在做事,说不出自己为什么要那样做,感觉理所应当那样做。其实,这就是群体对我们的潜在影响,我们作为一个个体,每天都处在各种各样的群体中,就如同单位、社会、学校……不同的群体对我们的要求也不一样,可能在我们的潜意识中,已经接受了群体的约束。那么什么是群体?群体对我们又有什么潜移默化的影响呢?
读了勒庞的《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更新了我对群体的认知,开始对群体、群体心理有了更为深入的思考。关于群体的分析,勒庞解析的很独到。他认为现代生活逐渐以群体聚合为特征,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中,他的个性便湮灭,群体的思想占据主导地位;而群体的行为表现为无异议、情绪化和低智商三个特点。个人在群体中受到催眠,会不由自主地失去自我意识和辨别力,完全变成另一种智力水平低下、且极易冲动的生物。
这一结论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网络中随处可寻。比如微博热搜、娱乐头条,当消息引爆后,就会有无数网友对事件发表评论,其中不乏有许多言语有失分寸的人,即所谓的“喷子”,在一些自媒体号不断地“带节奏”下,不分青红皂白开始“狂喷”。比如在母亲节发了一张抱孩子的照片、就被人骂上了微博热搜的papi酱,因为孩子随了父姓,被质疑其女权主义者的身份。在某些人的眼中,观点是唯一的,世界非黑即白,只要是不一样的声音,就要被压制与贬低,而他们的观点也影响了其他人。正像书中所讲,群体的情绪是单纯的、夸张的,而群体又是容易受暗示的,因为你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不是被煽动了、是不是被暗示了。
随着网络的发展,某些共同的、偏激的、具有煽动性质的观点的人拥有更方便的手段自觉地走到一起,他们所到之处不能听到任何反对意见和质疑,轻者围攻言语攻击,重者脏话骂尽,因为人多势众,最后的结局就是反对者被骂的落荒而逃。只要有人对他们的帖子进行反驳就必然遭到他们这个群体的攻击,群体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在网络社区里被表达的淋漓尽致。乌合之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将乌合之众转变成群体的背后操纵者。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我们有必要去探求自己所真正想要的,而不是随波逐流放弃独立批判的思考能力,让群体的精神代替自己的精神永远的做“乌合之众”。时刻提醒自己,多听多读多想,减少盲从,不随波逐流,坚定自己的独立人格,坚守自己内心的道德底线,不为他人“流言”所动。
栾城收费站 赵振梅
媒体矩阵
关注河北高速媒体矩阵,了解实时动态
微博
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