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园地

阅读推荐

挂云山的那抹红色

2022-02-26 14:57   作者:青银分公司 封永利(铜冶收费)

    说起挂云山,人们常常会想起连绵不断的山脉和山顶那横跨悬崖的拱桥。每逢周末,三三两两的人们,结伴而行,成了挂云山一道独特的风景。但好多未曾去过的人们,并未知道,除了那鬼斧神工的自然风光外,这片山崖还留有一些红色的记忆,还有一道更为靓丽的红色风景。

挂云山地处井陉与鹿泉交界处,因为离家不算太远,打小就听父辈的人们曾经说起:“看到山尖上那个似颗松树的影子了吗?那是个亭子,亭子下护着的,是几位烈士的纪念碑。”孩提时的自己对于烈士纪念碑的概念并非很是清楚,便将当时这一知半解的记忆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此次与挂云山的邂逅,缘于孩子提出想要爬野山的诉求。于是,让我燃起了这段回忆,也很快决定了此次登山的目的地——挂云山。

此次活动路线选择绕道井陉,一路山间小路的颠簸暂且不提,但是进入山脚后群山环绕的蓬勃气势,自然也就忘却了身上的灰尘,忘记了额头的汗珠,摘下口罩,深深吸一口气,顿时感觉舒畅无比。行至半山,视野便开阔许多,整个地形北高南低,西边群山环绕,层层梯田陈列于岗谷之间,山腰间的一条废弃灌渠蜿蜒至西,年代感十足。虽是冬日,却也挡不住山间小鸟的嬉戏玩耍,山上生态环境还较好,虽因季节少了一些绿色,但也不难想象冬日过后的郁郁葱葱,景色必是十分优美。

顺着之字小路上的石板一路攀爬,阴面的积雪尚未融化,虽有些艰险,却多了些天然的味道。个把小时,到了山顶,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处绝险之处,处于突出的一处山崖,崖台不足三平米,尖处只能容一人落足,周边由锈迹斑斑的铁质围栏予以围挡,旁边简单树一小小石碑,书写“烈士跳崖处”几个红字。蹑手蹑脚走到崖尖,忐忑中向崖下看去,上百米直上直下的崖壁令人胆寒,瞬间袭来的恐惧感让我对六位烈士的无畏精神更为敬佩。处于安全考虑,没敢让孩子身临其境,待其大几岁,再来此山站于此处,感受烈士的那份大义凛然。

再往前走,是几处庙宇,供四方香客来拜,跨过崖间的石拱桥,于山的背面又见一骅尖,同是一面小碑,书有“烈士跳崖处”几个红字,周边同为铁质栏杆予以围挡,近前一看,脚下为数米深渊,令人不寒而栗,心中不免疑惑:“为何两处烈士跳崖处”?带着疑问继续前行,终于到了山下所能观望之凉亭。亭下立一多面石碑,高度足有两米有余,主碑体刻有“挂云山烈士纪念碑”几个大号金字,为杨成武将军所题,其他碑体刻有“挂云山战斗纪事”及几位的烈士具体详情。看完纪事碑文,令人内心波澜,久久不能平静。

碑文纪事介绍:故事发生在1940年秋,是八路军发动的百团大战第一阶段,日军纠集数千兵力,向指挥部设在井陉三峪村的八路军左翼纵队扑来,掩护八路军主力部队转移的地方武装井平获游击大队三中队负责牵制敌人,最终把敌人引到了挂云山上,抵挡敌军冲锋几十次,在完成阻击任务后,县一区妇救会主任吕秀兰带领五名队员掩护,其他同志突围。六勇士与攻上山的日伪军展开殊死搏斗,终因弹尽粮绝,被逼到悬崖边,宁死不屈,砸碎枪支,纵身跳崖,壮烈殉国,后被人们称颂为“挂云山六壮士”。

后经了解,六烈士为了牵制敌人,分两处位置跳崖,致死都要多为主力的转移争取更多的时间。而让我更为触动的,是他们中间,最大的22岁,最小的仅仅15岁,而且有两名还是女同志。

在党和人民面前,这些年轻的生命毅然为了革命的胜利,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此行让我感慨万千,烈士虽已离我们而去,但其精神必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辉!

铜冶收费站   封永利